雖然距離論文完成時間已過20餘年,但是 神的動工仍歷歷在目,彷彿發生在昨日。

1994年,剛考入研究所時,就如其他研究生一樣,一邊思考著論文寫作方向,一邊尋找教授指導自己寫論文。研究所二年級時,因為喜歡歷史領域,所以想撰寫中國外交史方面的論文。當時遇見一位專研國際政治、西歐國際關係的教授,儘管領域不同,卻感受到他十分照顧學生,因此決定請他擔任我的指導教授。

雖然我關注的學術領域與教授的專業有所差距,但是教授還是很和善地答應了,並且提醒我,中國外交史領域的論文已經汗牛充棟,要我再多加思考研究領域。經過研二下一整個學期及暑假2個月的資料爬梳以及不斷思索,實在是想不出可以寫出新意的論文題目,於是決定放下寫中國外交史方面論文的執著,改攻其他領域。

當時國內正掀起一股APEC熱潮,看在眼裡,我有些心動,畢竟資料多、話題性十足,想趁著這股熱潮寫出自己的論文,也可以幫臺灣找出一個突破外交困境的方法。但是蒐集的資料越多,就越發心慌,正因為話題性十足,太多學者專家關注APEC,並產出了許多論文、專著,很難找到可以下手的議題。畢竟論文寫作總要有新意,如果只是將別人的資料整理,只算文獻整理與回顧,沒有自己的見解,那將可能走向論文抄襲的結局。尤其是在社會學科方面,這個領域比較少作實驗、跑數據,比較難以產生與他人不同的論文。當時自己識能不足,要在眾多專家學者夾縫中找出一條新路簡直難如登天。

百般無奈之下,只能再次選擇放棄,才驚覺研三上已過了3個多月,離自己預定研三畢業僅剩約8個月的時間,內心非常緊張慌亂。這時只能更用力擺上精誠來禱告,因為論文總是要完成的,而且只能自己來完成,畢竟當時「代寫論文」這個行業好像不怎麼發達。禱告後奇蹟發生了。

每天待在圖書館中,終於發現一本專門討論外交的英文專書,不僅詳述外交的起源、發展,還介紹各種形式的外交,其中提到「會議外交」讓我眼睛為之一亮,因為之前花了一段時間研究的APEC,正是會議外交的具體實例。

我興高采烈地去找指導教授討論,教授覺得方向可行,叫我好好鑽研後擬出寫作大綱,再進一步與他討論。花了約2週的時間擬出寫作大綱,跟教授進行討論,發現如果將「會議外交」跟APEC作連結,好像也難讓人覺得有新意;如單寫會議外交內容又過於單薄,最好能結合具體案例,如此方能兼顧理論與實務。恰好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「地球高峰會」,討論環保與永續發展等議題,並且引起全球開始重視永續發展,因此跟教授討論後,決定將會議外交與國際環境保護運動結合在一起,成為自己的論文題目。

有了確定的題目後,內心比較篤定,想著過完年後要加緊腳步、在預定時間內把論文完成。過完年不久,突然在清晨接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,最疼愛自己的爺爺疑似心肌梗塞猝死,因此懷著巨大的悲傷放下一切返鄉奔喪。在參加爺爺的喪禮及充任小工協助堂叔公、姑丈營造爺爺的墓塋後,再回到臺北已經是2月底,離預定論文完成僅剩約5個月的時間(如果扣除論文口試及論文修改的時間,實際只剩約4個月的時間)。

想著要找資料並吸收消化,再轉化成自己的論文,以及當時電腦速度不快、磁碟片容量很有限(100多頁的論文要用約5、6片磁碟片才能存取完),一切因素加總真的令人頭皮發麻。指導教授安慰說盡力去做,如果研三完成不了,就延到研四。只是我從小學一路到研三已經快滿19年,再讀下去恐怕會瘋掉,亟需轉換環境,所以還是希望能在研三完成論文後畢業。對此,教授表示會盡力協助,但成不成還是在於自己寫不寫得出來。

當時網路尚在初始發展階段,能查到的資料極其有限,主要還是要依靠書面資料,而國內對於國際環保運動、永續發展等相關議題的探討也不多,因此只能冀望國外的資料,問題是國內這一類的書刊購置的也不多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沒有文獻資料寫作技巧再高也寫不出論文啊。真的「無語問蒼天」。

確實要問蒼天,身為基督徒,首先要做的還是禱告,祈求 神能開路。這時想起鄭明析牧師教導的「不要放棄,持續去做 神一定會幫助的話語,就重新振作精神繼續查找資料。指導教授知道我的困境後,一方面聯繫我在美國留學的同學,以老師之尊拜託那位同學在美國幫我找資料並寄回臺灣,另一方面探知學校圖書館恰好有一筆預算要購置外文書籍,就命我查詢國際環保運動相關書籍、列清單給他,然後拜託圖書館主管人員優先考慮購買這些書籍。

就這樣在整理手頭上現有的資料,寫出部分論文初稿,交由教授審閱,並依教授意見修改時,同學從美國郵寄過來厚厚一大疊的資料。此外,很神奇的,圖書館竟然接受指導教授的請託,在短時間內購置書單上的英文書籍,並陸續上架,書籍一上架,我就立刻衝去圖書館借書,逐步地完善論文內容。

如聖經的故事「日月停止」一般,發生了抓住時間的神蹟,我竟然在4個多月的日子裡完成了論文。如果加上確定題目及完成論文大綱的時間,也不足6個月,真的是哈利路亞,一切榮耀歸給 神!

 

見證人:蘇誌盟